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國社會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
原标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國社會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
【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綿延幾千年的中華文化,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成長發展的深厚基礎。”中國古代社會思想、社會建設經驗是中華五千年社會文明的思想文化基礎,對中國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有着深遠影響。我們應當立足新的時代條件,挖掘中華傳統社會思想、社會建設經驗之精髓,為建構中國社會學自主知識體系鋪就文化底色、築牢精神根基。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社會學的文化根基
起源于西方的現代社會學受近代以來實證自然科學的影響,在追求一般性、普遍性理論時忽略曆史特性,是自社會學開山人物孔德以來的一個主流傾向,抽象化、數理化、模型化等取向在當代美國社會學中表現尤其突出。這些傾向早在古典社會學時期就受到馬克斯·韋伯等人的質疑,并随着時間推移受到越來越多批評。實際上,自然科學和制度學派所揭示的路徑依賴效應已充分彰顯了曆史特性問題的重要性。畢竟,每一個複雜的有機體、每個人和每個社會都帶有過去的痕迹。
中華文化傳統使得中國社會運行、社會轉型具有不同于西方的獨特性。理解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既需要進行國際比較,更需要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探根溯源。由此形成的現代化理論,成為中國社會學自主知識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要清醒意識到,由于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在國際上聲音還比較小,中國道路、社會轉型的獨特性還未被國際社會普遍關注和借鑒。之所以如此,與中國社會學界對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文化底蘊闡釋不足有關。人口規模巨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和平發展道路等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色,都有其深厚的傳統文化基礎,自古及今一脈相承。應當深刻認識到,着眼于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社會學深入開展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根基研究和文明比較研究不僅是必要的,而且具有急迫性。
隻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華文明獨具特色,在悠久的曆史發展與世代傳承中形成諸多思想流派、曆史經驗,體現着中華民族認識、理解和改造社會的獨特智慧,是中華傳統文化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社會思想、社會建設經驗,建設平視世界的中國社會學,是對全球社會學的中國貢獻。起源于西方的社會學,其視野存在固有的局限性,突破這種局限性并不是要排斥西方社會學理論,而是隻有在堅持文化自覺、本土自覺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應用各種社會學理論,講好社會學的中國故事。中國社會學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是關鍵。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學知識體系具有内在契合性
一百多年來,社會學界流行的一個“定論”是,社會學對中國來說是“舶來品”。其實,早在西方社會學傳入中國之初,康有為、嚴複、梁啟超等人就明确認為荀子群學就是中國古已有之的社會學。嚴複把荀子“明分使群”之論與斯賓塞社會學之論進行比較分析,将斯氏《社會學原理》翻譯為《群學肄言》。在《群學肄言》“譯餘贅語”中,嚴複指出“群”與“社會”“中西字義之冥合”。群學具有内涵豐富的概念體系和命題體系,是中國古典社會學的起源,群學在後來兩千年不斷豐富發展,成為當代中國建構社會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寶貴曆史資源。作為群學精義的合群、能群、善群和樂群思想體現了群學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功能追求,正如嚴複所指出的,群學的功用與西方社會學都是“發揮修齊治平之事”。中國傳統的群學内容涉及現代社會學社會化、社會互動、社會角色、社會群體、社會組織、社會分層、社會設置、社區、社會問題、社會控制、社會變遷等幾乎所有議題,為中國現代社會學知識體系的建構提供了深厚的話語資源和思想基礎。
作為社會學邏輯起點的現代性蘊含着傳統與現代之間複雜的勾連。現代性是社會學理論的邏輯起點。經典社會學無論是馬克思主義社會學還是西方社會學,都是在傳統與現代的比較上探讨分析二者的關系問題、揭示其變遷方向的。在西方社會學中,孔德已初步有了傳統社會和工業社會的對比。滕尼斯提出“社區”和“社會”概念并加以比較。迪爾克姆社會學理論的中軸是“機械團結”和“有機團結”。當代社會學代表性人物吉登斯、貝克、哈貝馬斯等也無不涉及現代和傳統的問題。歐美社會學的社會轉型理論包含了兩個重要的理論預設:一是傳統社會與現代社會的二元對立;二是西方中心主義,将現代化視為西方現代化向邊緣區域的擴散和複制的過程。這兩個預設受到很多批評質疑。例如,以色列社會學家艾森斯塔特等人主張多元現代性,強調不同曆史文化在現代性建構中的作用。鄭杭生主張“新型現代性”,以與西方“舊式現代性”相區别。舊式現代性就是那種以控制自然資源、争奪自然資源為中心,社會和自然不和諧,使自然和社會都付出代價的現代性。新型現代性是以人為本,人與自然雙赢、人與社會雙赢,并把自然代價和社會代價減少到最低限度的現代性。中國式現代化的現代性建構,立基于中國社會從傳統向現代轉型的宏闊曆史過程,對中國從傳統到現代這一深刻社會變遷的闡釋成為建構中國社會學自主知識體系的邏輯起點和核心内容。
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問題作為社會學的基本問題,是社會學知識體系建構的基礎。實際上,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問題也是傳統中國社會思想繞不開的一個問題。“差序格局”是費孝通提出的中國鄉土社會關系模式。他發現,中國鄉土社會以宗法群體為本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以親屬關系為主軸的網絡關系,是一種差序格局。在差序格局下,每個人都以自己為中心結成網絡。這就像把一塊石頭扔到池水裡,以這個石頭(個人)為中心點,在四周形成一圈一圈的波紋,波紋的遠近可以标示社會關系的親疏。中國傳統社會的差序格局和西方近代以來的團體格局相區别。費孝通打了個比方,西方社會以個人為本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好像是一捆柴,幾根成一把,幾把成一紮,幾紮成一捆,條理清楚,成團體狀态。“家國同構”是受儒家文化影響的中國傳統社會治理模式,家庭、家族和國家在組織結構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親—宗法關系來統領,存在着嚴格的父權家長制,體現了血緣關系與政治關系的融合。孟子雲:“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古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個人理想,反映了“家”與“國”之間這種同構關系。“家國同構”影響至今,有學者研究發現:脫貧攻堅充分展現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與農民關系形态,這種形态不是西方“國家—社會”關系理論下利益主體的互動和博弈,而是立國為家、化家為國的“家國一體”。全面深入挖掘個人與社會關系的中華傳統思想資源和曆史經驗,成為建構中國社會學自主知識體系的一個巨大且獨特的突破口、增長點、創新點。
運用傳統文化資源建構中國社會學自主知識體系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凝結着數千年來的思想智慧和實踐經驗,是建構中國社會學自主知識體系不可缺少的思想資源。中華文明中産生了不少曾領先世界、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思想、社會建設經驗,如鄰裡互助、民約治理、執兩用中、守中緻和的治理策略;也有不少屬于糟粕、負面的内容,如等級觀念、人治觀念;還有不少内容既有可取之處,也有不足方面,如“關系”“無為”。這就要求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梳理和甄别精華與糟粕,緊跟時代和實踐要求,選取思想精髓,做到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
從概念(範疇)、命題等基本元素做起,運用實證與理論相結合的方法,紮實推進中國社會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其一,提煉展示中華傳統社會思想、社會建設經驗精髓的社會學标識性概念。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标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叙事體系”。群、小康、大同、家國同構、禮治、無為而治、守中緻和、和而不同、道法自然等都是富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底蘊,又對現代中國社會影響深遠的概念範疇,應當通過學理化提煉,将其吸收到中國現代社會學體系中。其二,從傳統與現代的銜接上結合現代社會學理論演繹出各種社會學命題、判斷,并運用實證方法和邏輯方法加以證明或證僞。家國同構、天人合一等既是理論範疇,也是命題判斷,其在現代社會的影響,都可以加以實證分析和邏輯論證。其三,在大量實證研究與理論分析的基礎上,抽象綜合形成富有中國文化特色、傳統底蘊的社會學理論,包括社會學的微觀理論、中觀理論乃至宏觀理論。
以問題意識為先導,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中國現代社會學理論創新。推動理論創新,問題意識是先導。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構中國社會學自主知識體系,其根本目的在于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符合中國實際的理論指引,切實解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進程中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提升現代社會學描述、分析、解釋和解決現實社會問題的能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助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如何使億萬人民凝神聚力、團結奮鬥,這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課題,中國古老的“群學”智慧、經驗,可以提供多方面的思想資源和方法路徑借鑒。例如,美好社會、共同富裕吸收了大同社會、太平社會等中華優秀傳統社會理想,但如何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實踐要求以及現代化的一般标準作出新的闡釋,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重大課題。
整合融通,建構從形式到内容煥然一新的中國社會學自主知識體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是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永恒主題”。創新就是要堅定文化自信、理論自覺,結合時代要求,推動中華優秀傳統社會思想、實踐經驗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其中具有一般意義的蘊含規律性的思想、理念、經驗融入中國社會學知識體系。當然,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是要複古、排外或否定科學的一般性,而是要善于融通馬克思主義的資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資源、國外哲學社會科學的資源,形成兼具中國特色和世界眼光的中國社會學自主知識體系。
(作者:李迎生,系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教授、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首頁— 金沙集团APP最新版下载 — 招賢納士— 網站地圖
版權所有:金沙集团APP最新版下载 - Apple App store|安卓版 蒙ICP備16001444号-1 蒙公網安備15010502000449号 電子營業執照 網站建設: 國風網絡